經濟學人: 中國想成為半導體龍頭 關卡重重

中國在 70 年代開始打造半導體產業,1990 年代後半,在半導體投資上花不到 10 億美元,現在在宏偉的雄心下,中國政府準備耗資 1,000 億美元到 1,500 億美元投入公共與私人基金,10 年內搶下世界半導體市佔率七成,2030 年中國晶片設計、製造、封裝要獨立自主,並與全球一流公司並駕齊驅。《經濟學人》認為,機會不是沒有,但發展半導體產業沒有捷徑,中國要搶當半導體龍頭, 還有三關要過。

去年中國包含本土與外資晶片產值為 1,450 億美元,但其中來自中國本土廠商只佔十分之一,且電腦處理晶片,以及汽車晶片幾乎都是進口。中國知道要完成目標,必須靠外來力量,因此才急於購併、投資或與海外廠商進行各種交易合作。

 

半導體併吞策略,派少數企業突圍

一 月中貴州宣布與高通合資投資 2.8 億美元成立伺服器晶片製造公司,貴州政府擁有 55% 股權,兩天後台湾晶元測試與封裝廠力成同意讓紫光以 6 億美元入股 25% (需經投審會審查)。中國傾全力發展半導體,一方面是為了不要仰賴外國,另方面是要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型往高附加價值產業邁進。

Morgan Stanley 估計半導體毛利有 40% 以上,但是電腦、電子產品、硬體的毛利只有不到 20%,所以如果中國企業替世界設計製造大多數的晶片,且有一天能夠掌握先進技術的話,中國就可以在全球電子業毛利上大躍進。

相對於先前扶持太陽能面板與 LED 燈泡,導致產能過度擴張最後演變成殺價競爭的局面,這次中國選擇集中火力在幾家廠商身上,譬如上海中芯國際以及深圳的海思,還有去年才冒出頭的清華紫光。

 

紫光從購併萌芽,儼然政府白手套

清華紫光是北京清華大學的校辦企業,董事長趙偉國的雙親在 1950 年文革時被打為右派被發配新疆,趙偉國考取清華大學到北京發展,在成為紫光集團第二大股東與董事長之前,就已靠著房地產、電子業、天然資源賺了大把鈔票。

紫 光是在 2013 年花 26 億美元購併展訊與銳迪科微電子才開始萌芽,2014 年英特爾視其為潛在敵人,以 15 億美元買了 20% 股份,合作生產英特爾落後的行動裝置晶片。去年 5 月紫光花 23 億美元入股 HP 旗下「新華三」公司,11 月又宣布 130 億美元建造記憶體晶片工廠。

其他還有中國國企華潤集團以 25 億美元競標美國飛兆半導體國際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International ),另外一個也是國企劍光資產管理以 18 億美元入股 NXP, 江蘇長江集團以 18 億美元取得新科金朋控制權。

然而中國國家隊出擊領隊無疑是紫光,未來 5 年紫光要耗資 450 億美元專門併吞其他公司,讓人很難不懷疑紫光不是政府的白手套。但不是所有人都歡迎中國聘金,美光與海力士拒絕了紫光,日月光也在紫光吞併矽品前擋路。

 

中國搶佔記憶體晶片難,時機不對

世界上總有錢買不到的東西,無論他們是否知所進退,台灣對中國而言仍然極具魅力。《經濟學人》報導指出,1980 年台灣在發展世界級半導體上非常成功,如台積電與聯發科,他們的成功也跟時機有關,當時晶片產業分為設計與製造兩個領域,而台灣成功搭上這個趨勢。

但 是後來在發展記憶體晶片上就變成災難,1990 年後期與 2000 年資本支出高達 500 億美元,但大部份都來自政府,最後台灣在記憶體晶片上跌了一跤。這些公司在追逐市佔率上損失慘重,從 2001 年到 2010 年,全球記憶體產業獲利為 80 億美元,但扣掉三星與海力士,其他公司損失將近 130 億美元。Bernstein 分析師認為台灣廠商輸在先進技術上花太少錢,又太早期待獲利。

不過,中國要拿下記憶體產業並不容易。報導指出,記憶體晶片在近期的合作結盟後已經根深蒂固,晶片與相關軟體都愈來愈複雜,中國公司很難駕馭,此外,台灣廠商都是在高度成長時進入晶片市場,中國企業在現在成長放緩的時間點上很難成功。

 

發展半導體沒有捷徑,需滿足三條件

分 析師認為,受出口控制以及台灣、南韓、美國的政策壁壘避免技術流向中國,中國要發展半導體沒有捷徑,且必須滿足 3 個條件,一是要從成本文化轉型為創新文化,現在光是英特爾一家公司投資在研發上的金額就比中國整個半導體業高 4 倍,還有就是要吸引有經驗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在世界各地設立研發中心,發展全球性的創新。

這帶來第二的挑戰就是,中國企業產品現在都是在國內販售,他們的腦袋必須轉變成全球思考,做高品質的產品。最後他們必須做好長時間艱苦跋涉的準備,麥肯錫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無論是記憶體或處理晶片,設計、製造或封裝,只有佼佼者才能賺錢,其他都是賠錢。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企業可以效仿三星,投資大量資金研發,吸引技術人才,並忍受好幾年的低報酬,分析師認為中國半導體背後有政府戰略性支持,以國家發展為優先,因此不難辦到。

Morgan Stanley 認為中國企業有機會成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因為當地晶片公司有電視、智慧手機、電腦等產業支持,中國監管單位也可以設定符合自己利益的規範,但風險就是這些公司只在國內自己玩,缺乏競爭力無法走出家門。

 

太陽能 LED 前例在先,破壞市場趕盡殺絕

中 國企業可以透過技術合作聯盟來達到技術轉移目地,像是紫光投資 38 億美元入股 WD,再透過 WD 買下 SanDisk 就是一例。不過過去中國扶持產業發展的都不是很成功,像是汽車業,中國讓外國企業透過與國內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分享技術,但最後本土公司都依賴他們的外資夥 伴。

在商用飛機也是,國家太空集團也花數年時間,花大筆金錢發展飛機,到現在都無法進入市場,等到準備好時早已過時了。這次在晶片產業上或許技術可以趕上,但是在過程中會破壞產業規則,如同太陽能面板一樣。

Bernstein 分析師就指出,中國不到佔有市場目地之前不會善罷干休,到時市場價值會被破壞殆盡。趙偉國談話中已清楚表示要成為市場僅存的少數巨擎,接下來的產業洗牌大戰應該還有好戲上場。

 

來源:科技新報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