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關鍵詞看 Mini LED 封裝端現狀

時間轉瞬即逝,猶記得 2020 年集邦諮詢新型顯示產業研討會上顯示行業大咖論劍的場景,行業專家與分析師暢談新型顯示技術的機遇與挑戰,共同期待 2021 年 Mini LED 量產時刻的到來。而如今,Mini LED 人民幣年已到,產業現狀如何?


 

2021 年開啟以來,伴隨著多種品牌顯示器、電視新品的發布,「產能不足」、「訂單飽和」、「供不應求」等消息開始在耳邊縈繞。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市場所言非虛,設備、晶片和器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貨現象。

根據 TrendForce 集邦諮詢旗下光電研究處 LEDinside 了解,設備端如新益昌,今年的訂單已預訂到下半年,設備迎來一波旺盛的需求。不過,目前供應明顯緊缺的多為傳統設備。

晶片端,廠商設備維持滿運轉狀態,部分廠商目前 Mini LED 產能宣布告急,如聚燦光電。該公司本月初透露,受限於 Mini LED 產能不足,目前仍無法向客戶大批量供貨。

封裝端,由於生產節奏在受上游產能牽制的同時,還直接影響下游應用的輸出,因此,封裝端的產能問題和技術進展在現階段尤其受各方的關注。

封裝端三大關鍵詞

1. 供需相對平緩

以國星光電、瑞豐光電、鴻利顯示、聚飛光電、天電光電、晶科電子等為代表的封裝廠商在 Mini LED 領域的研發和生產工作熱火朝天,相關擴產專案也在積極推進中。

據 LEDinside 了解,封裝端確有產能不足一事,不過,各家廠商具體情況有所不同。

瑞豐光電目前訂單不錯,但產能爬升未如理想。在建設和實施 2020 年 RGB 顯示和 Mini/Micro LED 顯示擴產專案的基礎上,瑞豐正在準備進一步擴充 Mini LED 的產能。

國星光電在去年計劃投資不超過 19 億人民幣建設國星光電吉利產業園專案,用於建設研發及生產場地、先進的 LED 封裝及應用生產線。目前一期和二期專案正在如期進行中,同時,國星總部基地也在進一步擴產,加快擴充產線。

晶科電子 2021 年以來 Mini LED 背光訂單遠超過目前線體的產能,公司已在著手擴建 Mini LED 背光產線。

據介紹,晶科電子目前產能利用率約 70%。隨著新產線的搭建,預計 2021 年 Q3 開始逐步量產,以 65 寸 Mini LED 背光電視的台數計算,2021 年 Q4 月產能可超過 1 萬台。

鴻利顯示 2020 年公司出現過短暫的產能不足,不過,Mini/Micro LED 半導體顯示一期專案投產後,相關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鴻利顯示 Mini 背光以 75 寸 TV 為例,產能為 20000 台 / 月;Mini 顯示以 P0.9 為例,產能為 1000 平方公尺 / 月,產能利用率在 80% 左右。此外,Mini/Micro LED 二期專案也已經啟動,預計 2022 年投入使用。

鴻利顯示總經理陳永銘表示,當前 Mini LED 市場還處於前期發展階段,在終端產品的陸續上市和上下游企業的快速推動下,Mini LED 產品即將迎來爆發增長階段,未來產能會成為終端客戶的關切重點之一。

天電光電 POB 訂單量尚未穩定達滿產需求,預計需求將於今年 Q2 開始增長,Q3 至 Q4 會達滿產需求,而供不應求的現象預計將在 2022 年出現。

目前,天電光電 Mini LED POB 方案產能利用率約 20%,預計今年 Q4 擴充相關生產設備產能,目前瓶頸優先解決會以 Molding 設備擴增,預計 Q4 產能將提升至滿產能,2022 年 Q2 將達滿足 8-10K TV Sets / 月需求。

天電光電背光事業部經理羅文明也認為,無論是基於哪一種技術解決方案,Mini LED 仍處於前期的市場耕耘期,靜待需求爆發。

總的來說,當前階段,Mini LED 產業總體供需關係相對平緩,但終端需求正在快速增長,相應地,廠商有必要加快擴產速度,備足相關產能,蓄勢待發。

2. 訂單客制化為主

其實,Mini LED 訂單情況良好的消息從去年開始就不絕於耳,代表著 Mini LED 已經開始為相關廠商貢獻業績。不過由於大部分是客制化訂單,產品中小批量出貨,所以 Mini LED 的營收占比較低。

億光、富採投控等台廠均透露過 Mini LED 等利基產品訂單以客制化、少量多樣為主,營收占比較低,國星、瑞豐、鴻利、聚飛、天電、晶科等大陸企業也不例外。

2020 年,晶科電子 Mini LED 產品營收占公司總營收的比重在 1% 左右,該公司預計 2021 年占比將逐步提高,Q4 有望增加至 3-5%。

2020 年,天電光電 Mini LED POB 產品營收占背光產品營收的比重小於 10% , 今年目標是提升至 40-50%。

鴻利顯示 Mini LED 產品處於批量供貨階段,對集團總體業績貢獻程度較低。不過,陳永銘表示,隨著 2020 年末一期新廠房的投入使用並逐步達產,預計 2021 年 Mini LED 可以實現比較理想的金額。

國星光電透露,目前 Mini LED POB 新量產方案已得到了較多大廠的認可,正配合客戶大批量供貨,預計未來有望為公司增加新的利潤增長點。

由此可見,做為今年顯示行業的主要成長動能之一,Mini LED 在 2021 年的營收占比相比 2020 年或將翻幾番。同時,隨著各大封裝廠加深與下游客戶的合作,Mini LED 很快就能兌現更多業績。

3. POB 封裝正當時

目前,Mini LED 封裝解決方案涵蓋 POB、COB、COG 和 N 合一。Mini RGB 直顯部分,COB 和 N 合一各占一方;Mini 背光部分,POB、COB、COG 三種方案並行。

背光應用中,POB 方案發展至今,技術和製程已經相對成熟,生產良率也提升了不少,是性價比較高的背光方案。從市場上已發布的 Mini LED NB/Monitor/TV 等背光產品來看,應用 POB 方案的產品比比皆是,並且部分產品已經量產和開售。

做為公認的最具規模化量產能力的方案,隨著成本的進一步下降,Mini POB 背光應用很快就能夠揚帆起航。

再看 COB 和 COG 方案,已經不是最初那般觸不可及。超高清顯示和智慧終端時代給 COB/COG 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消費者對超薄設計、超高分辨率和超寬色域等高規格的追求只增不減,COB 和 COG 方案的成熟和商業化顯得愈加舉足輕重。

基於此,國星、瑞豐、聚飛、鴻利顯示、天電等封裝廠商在布局 POB 方案之際,也涉足 COB/COG 技術方案。在依據客戶要求選擇方案的基礎上,嘗試不同的方案也有助於廠商平衡技術路線、成本和規格之間的關係。



 

背光:試水階段,量產可預見

上述三大關鍵詞揭露了 Mini LED 封裝端的現狀,也表明 Mini LED 產業還未真正放量。

正如瑞豐光電 CTO 裴小明所言,Mini LED 背光產品上半年屬於試水階段,下半年將逐步進入放量階段。且不說設備供應週期問題,量產前夕還需解決三個問題:確定技術路線、原材料標準化、梳理供求關係。

技術路線上,基板(PCB / 玻璃基)、轉移方式、設備和驅動方式的選擇都是影響產品方案設計的重要因素,間接影響投資的節奏和生產的規模。

現階段,不同環節都呈現出多種技術路線並存的局面。不過在轉移方式上,行業的共識是,Pick & Place 技術成熟度和性價比高,是現階段多數廠商的首選。

標準化是量產的必要條件,從原材料到晶片、器件、模組、再到成品,只有從客制化發展到標準化,才談得上大規模量產。

供求關係上,從設備端開始,各個環節都需要加快備好產能才足以應對即將爆發的終端需求。

儘管如此,行業現狀與未來都十分樂觀。技術的進步正在逐漸增強 Mini LED 量產的底氣,而決定量產的關鍵因素──成本,也已經在可控範圍內。

技術方面,設備、晶片、封裝等不同環節在效率、良率和可靠性三大關鍵技術難點上都實現了突破,廠商相應推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據了解,天電光電 POB 產品良率已可達到 90% 以上的量產水平。另外,天電在 POB 器件的基板方面,主推 EMC 基板,可以提高產品的可靠性。

成本方面,瑞豐光電認為,根據技術發展現狀和材料成本下降的趨勢,Mini LED 背光的成本在技術路線和方案確定後,較之目前將有 50% 以上的優化空間。

聚飛光電市場中心總經理曾學偉則認為,除了成本問題,消費者接受度也是決定量產的關鍵因素。Mini LED 背光產品的滲透率將由第一階段的 1%-2%,再到 5%。隨著價格下降且消費費接受程度提高,市場滲透率才有可能達到 20%,而這可能需要 2-3 年的時間。

量產道路看似荊棘密布,實則成功在望,產業的成長從持續增長的終端新品數量可見一斑。

做為重要器件供應商,國星光電已出貨數萬台 Mini LED 背光產品用於大尺寸 TV;聚飛光電、隆利科技 Mini LED 背光產品供貨 TCL 華星;瑞豐光電與長虹等電視品牌持續保持緊密合作;鴻利顯示部分大客戶已將 Mini LED 背光終端產品投入市場。而這僅是冰山一角,下半年更多新品的上市將會帶動整個行業快速跟進。

RGB 直顯:期待值 UP!UP!

Mini LED 背光應用量產在即已經毋庸置疑。而 Mini RGB 直顯應用,市場也持續傳出技術突破的積極信號。

以晶科電子為例,P0.6 COB 產品總體良率已可達 99.99-99.999%。同時,晶科電子採用高精度的轉移設備,目前精度可實現 ±15um,UPH 超過 30K/H。

在 IMD(N 合一)顯示技術領域游刃有餘的國星光電已於 2020 年推出 P0.9 Mini LED 標準版,使得終端顯示螢幕成本逼近 P1.2。如今,P0.7 Mini LED 產品也已經量產落地。在 RGB 直顯領域,國星在用行動證明 IMD 技術是 Micro &Mini LED 顯示的最快產業化的方案。

聚飛光電 Mini LED 直顯技術採用 COB 和 COG 兩種方案。2020 年 TCL 華星發布的 142 英寸 IGZO 玻璃基主動式 Mini LED 顯示螢幕,採用的是聚飛 COG Mini LED 器件,沒有使用返修製程,轉移良率高達 99% 以上。

實際上,不管是 N 合一、COB 還是 COG 方案,Mini RGB 直顯技術都是各家廠商的中長期目標,業界對於直顯應用的期待值正在不斷增高。

曾學偉認為,未來,P0.9 的 Mini LED 直顯產品將會有很大的需求量。曾學偉表示,未來驅動 IC、結構件有機會標準化。而且,晶片廠、封裝廠、螢幕廠將會重新洗牌,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此外,瑞豐光電等廠商一致認為,會議商顯、影院螢幕、電影製作場景等新興應用的興起和發展,將帶動 Mini RGB 直顯產品的市場滲透率逐步提升。

經過幾年的推廣,直顯產品的顯示效果和穩定性逐漸得到市場的高度認可。隨著材料的成熟、製程良率、墨色一致性、晶片返修以及模壓後的返修等問題的優化以及產業規模的提升,成本終將逐步下降至市場預期。

產業鏈加速融合,商業化不是夢

近年來行業內外龍頭加快了產業鏈融合的步伐,形成了不同的趨勢。

其一,部分企業向產業鏈上游或下游延伸,積極布局產業生態圈資源,品牌大者恆大,強者恆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其二,供應鏈不同環節廠商開展戰略合作,前有三安光電和 TCL 華星、洲明科技與京東方,後有利亞德和 TCL 華星,各方合力攻克技術難題,促進供應鏈的成熟和製造成本的降低。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從整個產業的布局來看,第二種趨勢可有效推動新型顯示技術的商業化。

以利亞德將與 TCL 華星之間的合作為例,基於各自原有的技術和品牌優勢,雙方將共同布局核心材料和工藝製程領域。此類合作在改變新型顯示產業競爭格局的同時,也將加快 Mini LED 背光顯示技術的規模生產和商業化進程。

不同環節各司其職,垂直配套逐步完善,加上產業鏈的融合升級和產業生態圈的不斷成熟,未來上下游協同效應的作用將逐步顯現。簡言之,Mini/Micro LED 商業化已經不是夢。

(作者:LEDinside Janice;首圖來源:pixabay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