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 TV專訪之二 光寶科技:導光板與散熱技術將是LED TV的決勝關鍵

除了LED照明之外,在背光模組上的應用也是帶動LED市場成長的動力,尤其在三星創造了LED TV這個新名詞後,更讓LED背光應用於中、大尺寸液晶螢幕充滿期待。

LEDinside近日特別專訪光寶科技先端光源事業部Module事業處資深經理潘昶宏先生,從封裝廠商的角度來探討LED背光模組技術與現在最熱門的LED背光LCD TV的挑戰 。

LED NB市場已成熟 正式取代CCFL為主流

由於早期LED亮度不足,無法適用中、大尺寸顯示器,應用範圍侷限於手機等可攜式小尺寸顯示器背光模組;然SONY於2005年11月推出業界第一款LED背光NB - VAIO Type TX系列,正式開啟白光LED背光模組在中型尺寸面板上的應用,而隨著LED產品特性的增進,LEDinside預估在2009年NB LED背光滲透率(含Netbook)將高達59.8%,LED背光模組已經正式取代CCFL成為NB背光源的主流。

光寶是目前台灣最大的白光LED背光源供應商,在NB中 LED背光源的市佔率達25%,潘經理指出,現階段NB背光源看來,趨勢已經很明顯的呈現從CCFL移轉至LED模組,而整體市場逐漸趨於成熟,因此廠商開始轉移目標尋找下一個世代的LED新應用。

LED MNT成本過高 LED TV散熱是關鍵

持平而論,電視比監視器更有可能提早切入LED背光的領域,然當中仍取決於價格的因素。就電視產品而言,LED背光雖然增加了成本,但卻也同時帶來了電視薄型化設計、節能省電等具高度差異化的附加價值,為消費者新提供新的產品利基。另一方面,從成本來分析,面板僅佔電視成本的60%,因此LED實際增加的成本幅度也會跟著被稀釋;反觀發展已臻成熟的監視器產品,面板價格佔其成本的80%,加上消費者對IT產品的價格敏感度較高,在可節省LED使用顆數同時降低成本的新解決方案提出之前,恐怕普及的速度會不如預期。

就技術層面來看,隨著液晶面板尺寸的增加,所需的LED數量也隨之增加,因此散熱成為LED背光應用於大尺寸面板上的一大挑戰。當LED背光在NB應用時,所使用的小功率LED數量約40-64顆,整體消耗功率不高,並不需要特殊的散熱裝置;但是LED背光電視無論是LED數量或是消耗功率幾乎是NB的一百倍以上,所以必須設置獨立的散熱系統,以避免LED過熱而影響使用壽命與畫質表現。就目前狀況而言,晶粒與PCB材料都必須進行改善,透過低溫且高亮度的LED,將是LED TV起飛動能的關鍵。

封裝最佳化設計 節省成本

就光寶站在封裝廠的角度來看,由於晶片尺寸規格的不同,以及客戶產品設計上有不同的考量,因此現階段在電視上的LED封裝規格沒有一定的標準,而較常見的為雙晶封裝或是三晶封裝等方式。潘經理進一步提到,隨著Samsung LED TV的熱賣,目前關心的議題大多圍繞在LED顆粒數多寡或是封裝模組的數量,但業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功率的瓦數(發光效率),以及最佳化設計之後的成本節約,也是各個廠商需要努力的方向。

無論側光式或直下式 導光板是重點

就目前電視面板的LED光源類型,兩家韓系大廠的技術競爭已經悄悄開始。三星推出的LED TV是屬於側光式,在四邊裝上6條light bar,並採用獨家技術改善畫質;而LG則是採用直下式背光技術,並搭配local dimming技術以達到高對比的效果,但LED背光成本相對偏高。兩種技術各有其優缺點,短時間很難看出勝負優劣,而真正的決勝關鍵點還是在於導光板。

LEDinside觀點

儘管LED背光發展前景看好,但現階段LED光源技術仍有改善的空間,包括效率、亮度、均勻性等問題,尤其LED為點光源性質,不同於線光源的CCFL,因此LED背光應用於面板上,在光均性上需要做特殊處理,也往往會造成成本上的負擔,因此短期內在要取代CCFL背光仍需仰賴技術的提升。

LEDinside觀察至2010年下半年以後,LED上游晶片廠的大量產能開出後,價格的下降將有助於加速各家品牌廠商將導入LED背光的計畫,然目前LED廠商與品牌廠商的觀察角度似乎出現了落差。以監視器為例,儘管成本與實用性考量,LED背光在監視器上似乎僅只有節能效果;但對於品牌廠商而言,卻是產品區隔的行銷手法,因此品牌廠商對於2010年於監視器導入LED背光的態度十分積極。

如果明年LED晶片的供給瓶頸舒緩,或許LED監視器與LED TV將有機會比照今年LED NB的模式,帶動市場的高速成長。LEDinside預估2009年LED TV的市場滲透率約3%,並於2010年有機會攀升到17%。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