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替代品?一文看懂全球OLED產業現狀與競爭格局

隨著液晶屏發展已臻成熟之際,市場對下一代顯示技術的焦點儼然已經聚焦在AMOLED(OLED中用於顯示屏的)上了,風頭越來越盛。有機構預測,小尺寸AMOLED投資將逐年增溫,到2020年以前產能將以每年20~30%以上的高速復合成長。現在在智能機的應用早已打開,未來AMOLED在電視、平板、甚至於新興的虛擬現實設備也都有其發展機會。

集邦科技旗下WitsView_邱宇彬先生在雪球訪談上詳細解讀AMOLED的趨勢,從規格、技術、材料、市場、產能、區域競爭等不同構面,一起剖析OLED這個明日之星的發展。LEDinside也關心作為LED的潛在替代品OLED的發展趨勢,特此將訪談內容整理轉載如下:

中國廠商及所處的競爭地位

問:請問現在從技術和產能上看,中國廠商中最有機會短期內追上韓系OLED廠會是哪家?

WitsView_邱宇彬:中國目前在AMOLED量產進程最快的是和輝光電,主要依賴一條4.5代產線,產能規模相對有限,良率方面則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但發展新技術新投資需要的是穩定資金幫助、技術團隊支援與可長可久的客戶基礎,從這兩個條件來看,剛進入放量階段的天馬以及未來有意從LTPS跨入AMOLED的京東方,中長期的發展狀況可能相對值得期待。

而維信諾與國顯偏向供應鏈分工的關係。前段AMOLED面板由維信諾製造,後段模組則交由國顯負責。維信諾雖然投入時間早,但一直沒有進入量產階段,也看不到具體放量的時程。

問:中穎電子在AMOLED產業內的優勢在哪?技術壁壘是否牢固?

WitsView_邱宇彬:相較於三星顯示在發光材料、專利以及設備下早已有了縝密的佈局,驅動IC至少不是一個密不通風的區塊。

中國聚焦在OLED驅動IC發展寥寥可數,只要廠商稍微具備優勢,就算產品目前僅在低端HD產品上放量,至少有機會跟著未來中國的AMOLED投資一起發展。

問:中國OLED技術掌握到什麼程度,能有多大的競爭力?

WitsView_邱宇彬:中國AMOLED年初該進入量產的階段,但目前仍聚焦在比較低端的HD分辨率產品上。在供應鏈方面,除了驅動IC稍有佈局外,對於其他材料、零組件、甚至設備的掌握度都還很低。

問:哪間公司擁有和日本公司同等級的核心技術?

WitsView_邱宇彬:嚴格說起來,AMOLED的核心技術與競爭力皆掌握在韓商三星顯示手上,日本廠商JOLED或Sharp等雖然都宣稱擁有技術與專利,但因為尚未進入量產階段,與三星顯示的成熟度相比仍有一段不小的落差。至於中國方面,目前尚未出現在技術上具備全球競爭力佈局的公司。

問:在產業鏈上,我們的優勢在哪個環節?

WitsView_邱宇彬:跨入AMOLED有三個巨大門檻,分別是資金、技術能力、關鍵設備與材料取得。大陸對比台灣或日本,至少在資金投入上的限制來得少些,這是第一個優勢。

其次,AMOLED再新再神,還是需要順利販售才有其意義。跟LCD狀況類似,中國還是提供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做為廠商投資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由於專利壁壘已經形成,中國廠商未來在AMOLED上的發展仍以面板廠本來最具潛力,材料、設備端受限於專利的影響最大。

問:OLED不是基本全部三星生產嗎?中國其他廠商能分得多少市場呢?

WitsView_邱宇彬:目前三星顯示囊括小尺寸AMOLED超過95%以上的市場,而大尺寸電視OLED則是LGD的獨家生意。中國廠商在AMOLED市場發展的脈絡,可能要先將設備/材料取得、製程/量產能力等問題克服後,才有進一步討論市場份額的空間。

OLED的缺陷與核心技術

問:重點談談制約OLED應用的缺點或有哪些目前不能解決的缺陷。

WitsView_邱宇彬:在市場上一味地吹捧AMOLED技術的同時,事實上我們可能也必須關注AMOLED的問題。

首先,還是在於發光效率跟壽命的問題,手機更換時間較短,對於OLED來說這部分問題得以極小化,但應用在IT、甚至TV等換機週期動輒五年以上的應用產品來說,壽命還是一個缺憾。

其次,OLED的分辨率提升對比LTPSLCD還是有其不足之處,雖然這部分可以透過像素演算的方式補償,對畢竟還是有其根本限制。

第三,OLED的大型化挑戰仍高,除了手機應用,要跨入LCDIT、TV、甚至公眾顯示器等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問:據瞭解OLED有兩種技術方向,蒸鍍和印刷,前者韓國掌握,後者日本控制。我國OLED生產大都採用哪種技術?中國有哪些公司具備生產OLED生產設備?中國在OLED生產鏈上有什麼優勢?

WitsView_邱宇彬:OLEDPatterning製程確實分成蒸鍍與印刷(也可稱之為噴墨)兩種。由於目前量產品都是基於蒸鍍技術,因此中國廠商現在也都清一色採用蒸鍍方式生產OLED。設備部分由於三星顯示的主導,目前聚落集中在韓國,針對前端製程設備,中國並沒有看到具體有成果的供應商。

問:請問除了下游的面板,OLED產業鏈上游,諸如發光中間體、用膜材料、封裝材料等,哪些是技術壁壘壁壘相對高,毛利較高的細分產品呢?

WitsView_邱宇彬:AMOLED無論材料或設備,目前都有極高的入門檻。其中發光材料講究的是壽命與效率,專利門檻最高。蒸鍍製程是AMOLED的靈魂,目前全球除了日商Tokki外,還沒有出現競爭力足以相提並論的其他設備商。因此蒸鍍不僅僅是製程能力的壁壘,設備能否取得同樣影響後進者實現量產的進度。

玻璃與薄膜封裝的材料則沒有特別門檻,但這部分主要的關鍵是製程專利與設備,多數設備把持在與三星顯示關係緊密的韓國廠商手上。柔性AMOLED也是近期的顯學,由於柔性PI基材需要耐溫,目前也幾乎被日本上游廠商所壟斷。

問:請問今年OLED上游的中間體和發光材料有漲價預期嗎?相關公司會不會擴產?

WitsView_邱宇彬:發光材料個人認為要漲價機會不大。化學材料其實關鍵在於配方與專利,產能方面,關鍵供應商早已依據主要客戶三星顯示的需求做產能規劃,在缺貨問題發生概率極低的前提下,因此價格要上漲的可能性很低。

問:請問南玻有沒有生產OLED玻璃面板能力?

WitsView_邱宇彬:OLED玻璃與LCD玻璃一樣,需要特殊的配方要求,目前仍把持在傳統美、日玻璃基板大廠手中。

問:AMOLED是不是很需要曲面玻璃搭配?還是並不是很需要?

WitsView_邱宇彬:AMOLED相較於LCD的最大優勢在於可搭配柔性背板,柔性AMOLED的發展進程分別是曲面、可撓、最後才是摺疊。由於目前柔性OLED仍處於低一個曲面階段,因此搭配雙曲面(也就是產業內稱的3D玻璃)玻璃蓋板是必須的。

OLED的競爭技術

問:IGZO前景如何?

WitsView_邱宇彬:個人對IGZO(或者說Oxide)看法偏向樂觀。雖然Oxide跟AMOLED的搭配仍僅限於TV應用,但可以想見省電仍是接下來LCD提升競爭力的一個絕對方向。在這樣的趨勢下,Oxide在筆記本、平板市場的需求增長是可以期待的。

問:請問為什麼說OLED爆發的拐點已經到了,從哪幾個緯度來衡量?

WitsView_邱宇彬:個人覺得還是柔性屏的應用。傳統LCD屏由於必須建立在玻璃的製程上,因此外觀變化不大,連帶影響終端產品的設計變化,智慧手機就是一個例子。柔性屏的實現,讓很多終端設計的想像空間大幅提高,這也就是為什麼AMOLED會這麼火紅的原因了。

問:OLED市場主要的市場應用產品?未來電視能否大規模使用OLED?

WitsView_邱宇彬:就我的看法,AMOLED未來幾年最大的發展市場還是在於手機。除此之外,逐漸興起的頭戴式虛擬實境裝置也是AMOLED另一個發展具備絕對優勢的領域。

至於大尺寸電視方面,雖然目前已經有白光OLED產品進行推廣,但無論從成本、技術落差、產能配置各個項目來看,3~5年內OLED還是僅能以利基方式存在於電視市場。

問:OLED目前還是成本較高,我瞭解的情況是良品率是制約成本的主要因素,現在良品率大概是多少?良品率和面板大小是否有直接關係?近一兩年是否會有較大提升?

WitsView_邱宇彬:以三星顯示為例,其實該公司在硬屏OLED上的生產狀況已經十分成熟了,平均達到80%以上問題不大,良率挑戰比較大的還是在於柔性屏的生產。當然,良率與尺寸、基板大小、硬性/柔性、分辨率等仍有著直接且絕對的關係!

問:現在有無替代OLED的技術?

WitsView_邱宇彬:由於AMOLED的優勢在於柔性上,目前業界討論比較多的柔性顯示技術為MicroLED。然而,兩者不全然存在絕對的取代關係,反而比較偏向不同地區供應商技術選擇的差異。

除此之外,畢竟AMOLED除了硬屏外,柔屏部分也已經進入量產階段,相對上除於開發階段的MicroLED來說,技術成熟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如需轉載,需本網站E-Mail授權。並註明"來源於LEDinside",未經授權轉載、斷章轉載等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E-Mail:service@ledinside.com

如需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LEDinside官網(www.ledinside.cn)或搜索微信公眾賬號(LEDinside)。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