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廠:有錢未必就能玩得起

來自全球各地半導體大廠開始興建12寸晶圓廠並投入量產,至今已超過10年時間,這10年當中,12寸廠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將晶元成本大幅降低,也讓半導體製程得在順利依循摩爾定律(Moore’s Law)走下去。

摩爾定律發展至今,全球的主流製程將在2013年正式走入28納米世代,而2014年還要再度邁入20納米。由於製程微縮的太過細小,12寸晶圓帶來的經濟規模,已經無法抵消掉製程微縮時拉高的成本,也因此,走向更大晶圓尺寸的18寸晶圓,將是未來3~5年當中,半導體廠不能不走的路。

18寸晶圓世代的來臨,能夠為科技業帶來的好處,包括晶元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相較于12寸晶圓,在18寸廠量產的同製程晶元,成本下滑幅度至少可達3成。而晶元的成本有效下降,電子產品的售價也能更親民,低價自然可帶來更大的需求,未來要買到500美元以下的筆記本,或是100美元的智能型手機,都不再是夢想。

另外,製程微縮到16/14納米或12/10納米,電晶元朝向3D架構發展,最大的好處是功耗可以更大幅的降低,所以將先進位程應用在18寸晶圓上,超低功耗及超省電的特性,正好符合全球節能減碳的趨勢。

只不過,18寸晶圓已不是每家半導體廠都玩得起的遊戲。半導體廠只要有錢建廠及買設備,都能享受到12寸廠帶來的成本優勢。但18寸晶圓不是只有晶圓尺寸變大,製程技術的研發難度也更高,尤其在極紫外光(EUV)或多重電子束(Multi E-Beam)等微影技術的研發更是關鍵,若不能跨過這個門檻,就算蓋好18寸廠及建置好生產線,一樣沒有量產的能力。

由此來看,全球有能力走向18寸晶圓的半導體廠,可能連10家都不到,未來誰有18寸廠,誰就能夠成為半導體市場之霸,甚至掌控電子產品銷售,而台積電28納米產能供不應求導致的智能型手機銷售停滯,可能只是小case而已。所以業界人士認為,18寸廠的世代交替,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更大的結構性改變。

(來源:工商時報)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