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inside獨家解析:三安光電崛起的零和遊戲

摘要:三安光電發布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公司營收再取得跨越,年營收達到33億。在三安的飛速發展背後,對行業有著什麼樣的影響?三安一枝獨秀的的背後卻是競爭對手的一片哀嚎,這樣的零和遊戲,還要繼續下去嗎?

三安挖角大戰,一場獨贏的零和遊戲

三安的2012年度報告今天發布,不出所料,三安營收達到33億人民幣,坐穩大陸晶圆龍頭老大的位置。無限風光在險峰,三安能夠擁有今天的地位,著實不易。回想三年前甚至兩年前,中國的LED產業全球占比節節拉高,但是中國的上游的晶圆企業仍然在一片夾縫中生存。首先是光效上不去,而產能規模與工藝水平也與台灣廠商有一大截差距,因此不僅背光市場無機會切入,就算是照明市場,往往也只能供應低階市場。而兩年年後的今天,三安的業績卻睥睨群雄,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晶圆企業。然而,三安的爆髮式崛起,對中國的LED產業的影響如何仍然是一個需要時間來觀察的命題。



數據來源:LEDinside

事件回放 一:2010年起,三安連續獲得大量來自政府的補貼

2010年4月1日收到蕪湖市政府1.25億人民幣補貼資金;
4月8日,安徽三安光電又收到10台設備補貼款3000萬元;
5月中旬再度收到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政府30台MOCVD設備補貼款8952萬元
••••••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三安光電累計收到政府補貼達7億多元;2011年,三安光電拿到的政府補貼較上年翻了一番,達到18.29億元;在2012年,三安光電又拿到了不少於3億元的補貼。三年內,三安獲得了總計接近30億的巨額補貼。

補貼拿到手軟的三安光電MOCVD保有量迅速增加,第一個突破100台。然而機器需要人來操作,快速擴張的三安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熟練的機台操作工程師,而三安的年報顯示2009年公司總共擁有的技術人員才223個,2010年增加到532人,但是熟練的外延工程師仍然很少,根本不足以應對暴增的設備帶來的人才需求。



數據來源:LEDinside

事件回放二:凶狠挖角台灣同業,薪水開到數倍

台灣LED晶圆行業產能早在2010年就躍居全球第一,也因此培養了全球最大規模的LED晶圆熟練技術人才群體。坐擁大量補貼和一流設備卻面臨人才缺口的三安光電很自然的將目光投向海峽對岸的台灣同業。

2011年年初,即爆出三安光電開出年薪千萬元台幣的優越條件,向台灣上游磊晶廠晶電、璨圓、泰谷、廣鎵等廠的員工招手。且2010年下半年三安已吸引60多名工程師跳槽,農曆新年後更是爆發出一輪新的離職潮。

從三安的財報中不難看出,到2011年三安為員工支付的現金多達1.8億,2010年這個數字才6000萬。2012年,三安在技術研發和銷售收入都取得豐收,拿出大筆資金獎勵功臣更是必不可少,為員工支付的現金高達2.89億。保守估計,三安為這些台灣技術人才的支出約為1億元/年。 正是因為這些技術人才的高收入,讓三安員工的平均年薪從2010年的2萬元增長了250%,達到 了5萬元。
 

【三安光電人力資源構成】

數據來源:公司資料,LEDinside整理

以小博大的冒險家,博來中國第一

三安將閩南人的冒險家氣質發揮到極致,敢拿也敢花。在三安的重金犒賞之下,三安延攬的技術人才,不僅為三安填補了人才缺口,更是將外延工藝水平提升到接近台系廠商。而亮度水平上,更是積極採用新的提升亮度的技術路徑,一度超越老東家,在2012年年初光效即突破140lm/W。而三安光電的營業額更是一路攀升,原來與之旗鼓相當的幾家晶圆廠在三安掀起的價格戰中都節節敗退。



數據來源:LEDinside

從上圖中不難看出,三安已經將競爭對手遠遠的甩在身後。而LED晶圆業規模經濟效應非常明顯,因為LED晶圆企業需要投入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固定資產投資,只有通過大量生產來攤低平均成本。而LED晶圆高度依賴技術競爭力,更加需要持續不斷的大量研究經費投入,這都需要足夠雄厚的資本實力和營收規模來支持。三安通過擴大生產能力和激進的銷售策略成為規模競爭的最大贏家,榮升為營收規模和市值都排在第一的LED產業龍頭大企業。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地位還將保持很多年。

三安“成功案例”誘惑,LED晶圆企業競相投身補貼遊戲

我們不難看到,原來多家晶圆企業規模相差不大,各有千秋的格局,在2010年之後迅速被打破,天平完全失衡。三安依靠補貼獲取不對等的資源優勢,令競爭對手處於完全不利的地位。這種平衡一旦打破,其他企業就被迫根據新競爭環境做出抉擇,要麼就是迅速的加入到補貼爭奪戰中,像藍光和德豪潤達一樣,卻難免要背負大量過剩的產能包袱;要麼就如士蘭明芯,完全不理會補貼狂潮,卻不得不因為產能小,規模優勢不足漸漸被邊緣化。而像華燦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高科技創業企業,最終也不能免俗,加入了拿政府補貼的大軍中。 並不是說政府補貼就一定不好,但是在這種非市場化競爭中,勝出的往往不是優秀的企業,相反通常是熟諳政府公關的企業最為得利。

從華燦的公告中,我們發現,華燦拿到的補貼先就要交出25%給當地政府作為稅收。同樣三安號稱的接近30億的補貼中,其中的至少25%也就是接近7億也是要交給當地政府作為稅收。

在這種拿補貼的遊戲中,都有一些規則要遵守。因為這部分財富不是企業自己創造出來的,要拿到補貼自然要接受一些來自政府的要求,通常是一些對開工率和帶動當地的就業等指標,企業討價還價的空間並不大,因為達不到要求可能就拿不到補貼。但這種不對等的地位也很容易被腐敗官員利用,為權力尋租創造機會。而企業很容易淪為腐敗官員撈錢 的幌子而不能自拔,優秀的企業也可能因此沉淪。不遠處還有光伏領域的無錫尚德在警示。

這種遊戲持續下去,對LED行業絕非好事。

三安大到不能倒,LED不能承受之重?

韓國人說在韓國一生不能避開三件事,分別是死亡,稅收和三星。三星對韓國來說就是一個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整個國家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三星,在三星體系之外,普通企業很難有生存的機會。以中國之大,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像三星一樣掌握國家經濟的命脈。不過在中國的LED晶圆領域,產值的集中度卻畸高,僅僅三安一家LED晶圆產值就佔據40%的比例。


 
數據來源:LEDinside

《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中,晶圆國產化率要達到80%以上 ,恐怕而這其中大部分要依賴三安光電來完成。這導致中國的晶圆國產化率的目標,甚至中國LED上游的產業競爭力都和三安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三安重要到不能倒的地步,三安之外,看不到還有企業有實力能夠與國際企業競爭,肩負起這樣的任務。這對三安短期來看或是好事,但是對中國的LED產業長遠發展卻埋下隱患。

LED產業還在動態的技術進步中,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技術路徑,或者哪種技術路徑終會取勝還是未知之數。資源過度的集中,如同雞蛋放入同一個籃子。三安的過度擴張,窒息掉市場空間,不僅同業生存更為艱難,對硅襯底等其他技術路徑帶來的競爭壓力也徒增,令其幾乎喪失掉商業化成功的機會。而在巨額補貼之下透支掉的MOCVD採購需求,也基本上宣告了國產MOCVD的黯淡的前景。在全球的LED企業多元化競爭,技術路徑之間還在激烈較量的背景下,中國LED產業卻集中籌碼押寶在三安等少數企業,未來可能失去什麼樣的機會還遠遠難以預料。

零和遊戲,LED企業傷不起

零和遊戲,是博弈遊戲均衡中的一種,指的是參與博弈的各方,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雖然好過“囚徒困境”式大家都受損這種最糟的結果,但是這也不算是什麼好的結果。因為其中一家企業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企業失敗和痛苦的基礎上的,短期來說,對這家成功的企業似乎是好事,但是行業卻需付出代價,而最終損害到所謂的贏家的利益。比如說,行業失去了相等水平企業間的協同效應,失去共同培養行業進步所需要人才和優質供應商的條件,到最後人才和資源都依附於最大的企業,大企業之外卻是一片荒蕪和貧瘠。

更糟糕的是,當拿補貼,挖角,抄捷徑成為成功範本的時候,誰還去為企業長遠經營發展,為行業的未來投資?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