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4平板市場火藥濃 LED、OLED、雷射電視三強激戰

從CRT、液晶/等離子到LED液晶電視,電視產業經歷了三波技術革命,在外觀、色彩和能耗等方面,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剛閉幕的2014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作為替代技術出現的OLED電視亦蓄勢待發,焦點頻頻。與此同時,作為「第四代電視」的一個分支,雷射電視堪稱厚積薄發。歷經多年技術積累和量產測試後,以100英吋「炫幕」展現在大眾面前。

100英吋大螢幕電視的唯一選擇

雷射電視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彼時,日系廠商一面忙於CRT向平板的升級,一面騰出手來佈局「次次世代」電視。可惜受限於技術的成熟度,它未能真正商品化。如今,由環球華影研發、LG代工的「炫幕」雷射電視已然上市。它們採以全球首創的ALPD雷射顯示技術,加之國際領先的DLP成像、UST投射和玄烏冷螢幕反射等仿生優化顯示系統,推出高達100英吋的巨幕雷射電視,讓客廳大螢幕化成為可能。

目力所及,LED液晶電視的主流尺寸通常限定在50英吋上下,大螢幕LED電視也多被界定於84英吋左右。以平板電視中具有標竿意味的索尼為 例,2014CES上它所展示的最大尺寸LED液晶電視,便是85英吋的XBR X950B。受限於基板的製造工藝,再要想將螢幕尺寸做大,就會遭遇各種瓶頸:技術難度、製造成本以及可靠性。相形之下,以雷射投影模式顯示畫面的「炫幕」雷射電視可謂另闢蹊徑,成為目前唯一能輕鬆呈現100英吋大螢幕的電視系統。

4m視距,客廳裡的大螢幕影院

自有平板電視以來,「超薄」就成了風尚。從LED液晶到OLED電視,機身的「減肥運動」從未停止過。但是,當它們遭遇到100英吋的「炫幕」雷射電視後,就只能甘拜下風。由於採取的是雷射投射模式,所選用的玄烏冷螢幕厚度僅1cm。而且,配備短焦鏡頭的雷射UST,與玄烏冷螢幕之間的距離也非常短,安裝調試便利,又避免了過往家用投影機在設置上的繁瑣。可以說,「炫幕」雷射電視是個博采眾長的作品。

客廳看電視,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即必須有合理的可視距離。LED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都採取主動發光技術,對比度和亮度相當高,這就注定了長時間、近距離觀看會產生明顯的視覺疲勞,且增加了電磁輻射的幾率。以84英吋的LED電視,則至少要6m視距。這對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炫幕」雷射電視則不同。它能呈現出人眼天然觀察模式下的擬生態觀感,即便是近距離觀看也不會傷眼,而且完全無需考慮螢幕週期性的電刷新以及頻閃引發的視覺疲勞。而這樣一部100英吋的「炫幕」雷射電視,3.5~4m的視距,也完全能滿足城市家庭的現實需求。

超越HDTV標準的炫彩畫質

從LED液晶進化到OLED電視,畫質上的進步顯而易見。後者光源純淨,色域覆蓋率和色彩表現能力大大提升。同樣作為「第四代電視」中最有力的競爭者,「炫幕」雷射電視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其改採用的ALPD雷射光源,由100%的單色光,即紅、藍、綠三色光分別調製,可提供110%的HDTV全覆蓋色域,色域覆蓋率從LED 電視的62%提高到90% 以上;色彩表現能力上,也是LED液晶電視的3倍,因此不僅能使畫面更加絢麗、真實,層次豐富,清晰度也隨著色彩飽和度的提高有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由雷射發射UST、光偏轉器和玄烏冷螢幕組成的「炫幕」雷射電視,對比依靠二級發光管作光源的LED液晶電視,功耗大大降低,僅為後者的20%~30%,也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能源之星6認證的節能電視。

智能應用,不落人後

自CRT向平板電視轉型,電視機被賦予的「使命」越來越豐富。像是杜比音效、環繞聲系統、3D聲音以及數字化影院2.0的輸出,又或是USB、 HDMI、色差份量、AV端和網絡端口……同樣實現數字化處理的「炫幕」雷射電視,也都一應俱全,不亞於任何一款市售的LED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

至於時下方興未艾的智能應用,它也不曾落下:通過Wi-Fi和移動終端相連,「炫幕」雷射電視輕鬆實現了在100英吋大螢幕的網上衝浪、娛樂和遊戲,勢必帶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視聽體驗。

後來居上,雷射電視潛力無限

同為「第四代電視」,OLED雖然廣受關注,但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大尺寸切割的障礙,使OLED的市場化應用之路佈滿荊棘。100英吋「炫幕」雷射電視的出現,為大螢幕在家庭客廳的普及,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在電視終端領域,中國廠商經歷了三四十年不懈的追隨,現在終於有機會和國際電視巨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炫幕」雷射電視這個由中國廠商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電視產品,有可能在電視行業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憑藉技術優勢,再於市場推廣上得力,就完全有可能和OLED電視一搏高下,甚至後來居上,一舉成為引領「第四代電視」發展的主流產品,尤其是在大螢幕領域。

RSS RSS     print 列印         announcements 線上投稿        
【免責聲明】
1、「LEDinside」包含的內容和資訊是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和演釋,該公開資料,屬可靠之來源搜集,但這些分析和資訊並未經獨立核實。本網站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失。
2、任何在「LEDinside」上出現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公司資料、資訊、研究報告、產品價格等),力求但不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均只作為參考,您須對您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如有錯漏,請以各公司官方網站公佈為準。
【版權聲明】
「LEDinside」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屬於「LEDinside」網站所有,未經本站之同意或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轉載、散佈、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亦不得有其他任何違反本站著作權之行為。